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原建築擴建完工啟用

 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原建築擴建完工2020年11月9日正式啟用。

為了執行科技部推動災防科技研究之政策,將臺灣打造成為耐震永續家園,在面對震災時能有更好的減災與震後恢復力,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及潤泰集團合作,以舊大樓的增建作為智慧防災示範,運用耐震補強及制震技術,整合地震速報及智慧聯網科技,打造「耐震智慧建築」。


這次增建的捐贈暨啟用典禮於2020119日上午舉行,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上圖右)以實體捐贈予臺大土木系(工程費約新台幣伍億多)。啟用典禮由臺大校長管中閔(上圖左)主持,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國研院院長吳光鐘及各界貴賓見證臺灣地震工程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未來國研院國震中心與臺大土木系將繼續合作,推動研發各項先進地震防減災技術。

 在科技部指導下,國研院國震中心擔任臺灣地震工程科技發展、人才培育與接軌國際的重要樞紐,秉持「創新、包容、永續」的科研發展目標,發展符合臺灣本土環境特性與社會需求的地震工程防減災技術,同時維運國家級地震模擬實驗室,提供大比例尺寸之靜動態結構實驗服務,支援學研界推動防減災研究,協助社會各界解決地震耐震問題。


在過去30年的努力下,國研院國震中心已有相當高的國際知名度,原台北實驗室研究大樓也成為中心的象徵代表。為讓臺灣「地震科技研究重鎮」的歷史與象徵性得以延續,此案規劃之初,便採行永續建築的理念,以增建取代重建。經規劃與設計,在原有的6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上,向上增建7層樓鋼結構建築,擴建為13層樓的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複合建築,建築基地面積也增大以容納新增的「鋼結構服務核」,將原大樓內的電梯、樓梯、管道間等集中於此,讓整體空間使用更為完整。

為滿足現行耐震設計要求,既有結構的耐震補強為本案重點之一。經詳細的耐震評估與設計後,在原有樓層關鍵位置採用增厚牆體、增設剪力牆、碳纖維包覆梁構件等補強工法提升耐震能力;配合向上增建樓層採用鋼結構以減輕樓層重量,並在新舊交接的7樓採用鋼骨鋼筋混凝土材料作為轉換樓層,以順利銜接向上增建。 此外,為消除新增「鋼結構服務核」所造成的結構扭轉疑慮,在大樓多處安裝了國研院國震中心自行研發之制震元件—挫屈束制支撐與鋼板阻尼器(耐震間柱),同時也提升了整體結構耐震能力。此外,配合整體建築的外觀及耐震設計,在7樓至11樓層角隅處設置速度型遲滯阻尼器,消散地震能量,避免主結構體在大地震下產生嚴重破壞。 此外亦結合國震中心獨創之「5D智慧實驗室維運管理平台」,結合3D數位模型、時間資訊及實驗室佈設的各類感測器,建構虛實整合的5D可視化維運管理平台,隨時監控實驗室運轉安全情形,詳實記錄各類維護資訊,以打造安全的「智慧實驗室」。

今年適逢國震中心成立30週年,在30年後的今天,透過結合大樓增建與中心自主研發的重要先進技術,加上潤泰集團快速與高品質的設計施工,讓已有20餘年歷史的舊建築華麗轉身,蛻變成為臺灣「耐震智慧建築」的重要指標,為推動智慧防災韌性城市、打造耐震永續家園的藍圖奠下基礎,也為國震中心下一個30年賦予新的歷史意義。(以上擇錄自NCREE網頁)

筆者為表示敬賀,謹呈小詩祝賀如下: